|
|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民营企业家业是浙江最宝贵的财富。当前,受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民营企业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
9月16日,由浙江省浙商研究会主办,以“强信心、稳预期——推进经济复苏,浙商在行动”为主题的2023浙商(秋季)论坛在杭州举行,与会的150余名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商民企新机遇新作为,这也是一场民营企业稳定信心和预期的推进会。
今年以来政策组合拳迭出
助力浙江民企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10日,全省市场经营主体突破千万户,民营经济主体达967万户,占比达96.69%;在全国工商联最新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有108家企业上榜,连续25年位居全国第一。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健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受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民营企业面临着很大困难和挑战。为此,我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出台了一系列真招实招,从年初省委新春第一会三个“一号工程”,修订出台《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到最新出台的《浙江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32条,实实在在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以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开路、破冰、除障,不断擦亮浙江民营经济这张“金名片”。
徐健鼓励广大浙商吃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用好、用足政策利好,坚定信心,提振士气,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好产业报国之路。
论坛现场,浙商博物馆馆长、浙商研究会副会长杨轶清以《近年来的浙商成败案例》为题,分析总结了部分浙商的经验教训。比如,雅戈尔尽管在房地产、金融投资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但一直守着服装这一主业,去年一年的利润仍有50亿;诞生于东阳市横店镇的横店集团,居然培育了6家a股上市公司,成为我省拥有最多上市公司的企业集团,也是内地拥有最多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同样是来自温州的服装企业,美邦服饰从遥遥领先于森马服饰,到如今与森马服饰的差距越拉越大,其过程不禁令人唏嘘。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
需要浙商投身科技创新
华睿投资集团董事长宗佩民则从风险投资人的视角,以《高质量发展呼唤浙商新使命》为题,分析了当前复杂环境下民营企业的主要风险和挑战,为企业家现场释疑解惑并支招。
宗佩民认为,中国生产了全球50%以上的消费品,而人口不到全球的20%。全球有80多亿人口,剔除发达国家约10亿人口,还有近70亿人口要靠传统产业谋生,中国不可能一直一家占有那么高的市场份额,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转移到更不发达国家是必然的。
怎么办?要么通过创新创造出新的产业,要么进行产业升级,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总之,中国经济需要一次大的结构调整,需要一次高质量发展的质变。
宗佩民认为,目前有三大反差值得大家深刻反思:一是传统产业的式微与新兴产业的红火。这几年虽然一些传统产业日子难过,却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最快的时期。二是传统商业模式日渐衰微,但像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这样的数字经济却一片繁荣。三是同西方国家间贸易呈下滑趋势,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却日趋繁荣,与俄罗斯更是打开了万亿美元级别的贸易空间。
“如果你现在觉得很苦闷,觉得经济形势很差,觉得越做越累,觉得没有了机会,很可能是因为自己还束缚在传统产业与传统商业模式里,还没有与新的时代接轨。”宗佩民表示。
宗佩民认为,新的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是科技创新开路的时代,需要民营企业承担起新的使命,投身科技创新,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锋队。“科创板500多家上市公司,超过90%是民营企业。许多新生代民营企业正在担当起新的使命,成为gdp依然保持增长的源泉。”
宗佩民表示,这几年可能是传统产业民营企业最困难的时期,但也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型民营企业大规模崛起的时期,一批拥有全球优势的民营科技大军正在形成。
这些年,华睿投资一直紧跟国家战略投资高科技产业,四年新增投资高科技企业超过100家,新增上市公司15家,新增具备申报条件企业超过30家,今年还被评为科创板硬科技投资全国前十强,先进制造业投资前30强,新能源投资前十强。
不过,宗佩民也给浙商群体提了个醒:警惕先发优势的丧失。“华睿最近四年投资的100家高科技企业中,浙江籍创业人才不到10%,浙商的创业精神正在遭遇极大挑战;华睿投资的资本构成中,来自浙商的民营资本占比已经不到30%,主要来自政府投资平台与金融机构。”他认为,总体而言,浙商企业的科技投入比例还是偏低。
“远离创业与科技投资就是远离时代,其必然结果就是先发优势的消失。时代没有问题,但跟不上时代往往就有问题。”宗佩民表示,“科技时代不能没有浙商,也不可能没有浙商。时代是千千万万人民创造的,如果时代有问题,一定是我们自己有问题。”他期待全体浙商行动起来,向着科技产业,向着科技投资,向着一带一路再出发!
互联网红利消退
高科技助力民营经济新发展
在澎湃新闻副总编辑、浙商研究会副会长胡宏伟主持的企业家对话环节,他指出“唯有用历史照亮的未来才是真的未来”,鼓励在座企业家从当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中,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判。
作为昔日的“温州八大王”之一,在80年代中国民营经济萌芽期就率先“创业”的李方平,现已成为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掌舵人,他致力深耕于高科技神经电子行业,“帮助盲人见到光明,聋子听到声音,我们主要是帮助残疾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发展很快”。身为50后,他秉持着老一辈企业家务实的奋斗精神,认为当下经济大环境比以前好太多,稳定的形势,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都将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得更好。
杭州码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汉杰身为80后,成长于经济飞速发展、网络日益普及的大环境,他同样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认为:“数字化有巨大的价值,将成为技术的奇点,国家出台了很多利好的政策,进行数字化是当下的大趋势,科技是助力和加速度,但科技的力量还需要时间才能看见。”
“虽然互联网的红利已经褪去,中国不再是遍地黄金的时代,但只要用好科技和政策,未来依旧形势大好。”与互联网时代一同成长起来的90后,花脸数字集团董事长刘威有着年轻的信心。
同样作为90的杭州御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金昊,也认为未来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赋能企业可持续发展。多年园区运营商的经验,让他见证了许多企业的0到1,近两年更是目睹了很多企业兴衰颠簸,为此他成立了会融科技,引入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精准帮助企业匹配助贷机构,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
(浙江省浙商研究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