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悦读 | 荐书(59)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尊龙凯时app

尊龙凯时app

浙里·悦读 | 荐书(59)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发布时间:2023-09-10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书香润泽心灵,读书启迪人生。“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自成立以来,举行了大量的阅读分享活动,一份份高质量的阅读书单持续更新。“荐书”栏目将继续根据各读书会荐书主题,择取优质好书与读者分享,让更多的人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畅游知识海洋,实现精神上更高境界的“富有”。

鑫藏修公益书屋荐书主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为人父母,要正视孩子的所有行为,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构筑起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起友谊桥梁。在你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时,孩子也会慢慢地走进你的世界。他会观察你,并模仿你的一言一行。

很多时候,父母习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审视、命令孩子。而沟通上的不对等,地位上显著的差异,会导致孩子与父母的想法成为两条平行线,无法交汇。故而父母要学会改变自己作为家长的心态,学会以平等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多些理解与尊重,言传身教。

但在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之外,父母子女也不必太过焦虑。天地广阔,万物皆有,或许,家庭以外的世界更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推荐一:《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作者: 〔英〕菲利帕·佩里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时间: 2020年8月

内容简介

这本书剖析了父母在亲子教养方面犯下的错误,这些错误的深层心理根源,以及有了过错之后父母如何弥补、修复裂痕。

与一般的“亲子教养书”不同,这本书并没有把养育孩子当作令人生畏的杂事。孩子不是一堆有待处理的麻烦,也不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育儿是一种关系,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归根结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而且也会使父母变得更好。

这本书将帮助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了亲子教养方式。看清亲子关系是如何变质的,以及如何让它恢复正常,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学会用心倾听,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打破恶性循环,及时补救与修复裂痕,避免把你以前吃过的苦复制到孩子身上。学会处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学习如何与婴儿、儿童、青少年和长大成人的孩子相处,让亲子关系变成孩子一生的力量之源。

这本书充满了睿智的思想和明智的建议,是每个父母都想读的书,也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拥有的书。

作者简介

菲利帕·佩里,担任心理治疗师二十年,也是《红》杂志的答问专栏作家,自由写作者,电视与广播节目的主持人。

她参与制作了几部纪录片,包括为bbc radio4制作的《儿童说谎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children who lie)、《情感时代》(the age of emotion)、《屈辱》(humiliation),以及为bb的《性与谎言》(sex,lies & love bites:the agony aunt story)、《如何成为超现实主义者》(how to be a surrealist with philippa perry),另外著有《心理治疗图解》(couch fiction:a graphic tale of psychotherapy)、《如何维持情绪健康》(how to stay sane),现与身为艺术家的丈夫葛瑞森·派瑞(grayson perry)一起住在伦敦,育有一名已经成年的女儿弗洛(flo)。

读书笔记精选

整本书讲述的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核心在于如何培养健康的亲子的关系。

在生活中,孩子的表现和言语,其实都是父母的样子。有时候我在与父母的相处过程当中,也能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俨然就是另一个我父母,我模仿他们往往都不是积极向上的方面,而是较为暴躁的方面。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觉得特别可怕,但幸好的是我有这个意识,能够审视自己,并且会与父母沟通来改进我们的行为。

父母的行为举止对我们的童年经历来说十分重要,它的影响甚至会持续一生。我想每个孩子在童年都有希望父母向自己道歉的时候,也曾了解到一些家长往往因为长辈的面子问题而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也会造就孩子在与别人的相处过程中,即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仍旧会固执地拒绝道歉。所以就像书中说的那样“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破坏力传给下一代。”其实有些时候如果家长自己做的不对,何尝不能向孩子道歉呢?一个诚实勇敢的父母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良好的家长形象和融洽的亲子关系必然会使孩子成长得更加优秀。没有一个孩子喜欢一直躲在黑暗当中,他喜欢的是当他身处黑暗时,有一束光能够温暖他。世界上本没有完美的父母,所以每一位父母不必苛责孩子,也不必苛责自己,教育孩子必定是不断总结与改进的过程。父母相处融洽是养育快乐孩子的重要因素,希望父母们可以树立良好榜样、多聆听孩子的想法,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陈雪菲 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推荐二:《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作者:[美] 朱迪斯·哈里斯

译者:张庆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内容简介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作者简介

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作家。199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心理学作家的乔治·米勒奖。撰写过多本关于“儿童发展”的大学教科书、畅销科普书籍,包括《基因或教养》以及这本《教养的迷思》。哈里斯是位独立的研究者,于演化、社会、发展心理学等领域深耕多年,见解独到。《教养的迷思》自出版以来,因其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与回响。

读书笔记精选

这是一本打破传统观念的书,以其颠覆性的论点挑战常规思维。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我们总能接收到诸如“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类观点,作者却用这本厚厚的大体量书籍反驳道——真正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是他所相处的“同龄群体”,而非历来被夸大了影响力的父母。

满怀好奇跟着作者留下的一笔笔线索,沿着这条论证之路走下去,破开层层传统思维,我有一种颠倒混沌却又恍然大悟的清醒感。

的确,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我也总被这项动物本能迷惑。但原来,孩子们或早或晚终将发现,作为社会化的一种方式,模仿父母的行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不大能行得通。于是他们会自行探索出一种能在最常接触的社会群体,即同辈群体中与人相处的模式。作者表示,同辈群体中地位的高低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我深以为意。人的一生不会禁锢于家庭,而当他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与环境,就会发挥适者生存的本能。父母与子女间的遗传与基因不可改变,然而人并非一成不变,或许双方都不必对母子关系过于纠结。

如果你愿意一览这本“心理学上的转折史”,相信你也会对家庭教育理论有崭新的看法。

周睿 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本科生

推荐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作者:[英] 奥利弗·詹姆斯

译者:贾萱、魏宁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内容简介

本书案例生动丰富,引人入胜。泰格·伍兹是如何成长为一位高尔夫球天才的?他又为何会沦为公众口中的“性瘾者”?英国名媛葆拉·耶茨与皮驰斯·盖尔多夫母女为何会以同一种方式相继死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三位孙子又是如何逐步反目成仇的?

契合时下热点问题,写读者想知道的东西:将孩子托付给育儿机构会出哪些问题?有哪些绝对不能对孩子做的事?“虎妈式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乖孩子”和“天才”身上又存在哪些隐患?开放生育政策的时代,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抚养多个孩子时应该注意什么?

为什么我们在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又常常隐隐地觉得委屈?为什么我们在性情、处世方面和父母越来越像?为什么父母非得用一种让双方都难受的方式与我们相处?

先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家们关心的问题。本书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就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通过考察、引用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分析个人经历和相关案例,向我们生动地说明了心理层面的代际相似性是由后天培养造成的。我们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虐待及我们与父母的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影响的,幸福和不幸的培养模式像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世代流淌,想要改变未来,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

作者简介

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包括《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这个只有赢家和输家的现代文化背景下》(juvenile violence in a winner-loser culture)和《沙发上的不列颠》(britain on the couch)。《沙发上的不列颠》同时也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此外,他也是英国国立家庭育儿协会和家庭计划慈善机构的董事。

读书笔记精选

当一个问题抛出:孩子为什么和父母或祖父母相似?百分之九十的人会说,遗传嘛!但真的是这样吗?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中,结合前沿研究成果和案例,向我们阐明心理层面的代际相似性,先天遗传非常有限,后天培养才是关键。

书中多次提及的专业概念——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引用至家庭教育中,可以将父母看作绑匪,子女看作人质。在子女幼年时期,他们受到父母的完全掌控。那么子女想要得到父母的赞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认同父母、迎合父母、完全复制他们的所作所为。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举足轻重。同时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书中七个章节均提出三条建议,其中“爱的炸弹”令人印象深刻。给予孩子满足的同时,注意原则和底线,避免变爱为害。

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家是影响我们一生的,在充满爱的家中成长,自是一种幸运。学习书中将爱传递给子孙后代的方法,让幸福如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世代流淌。

骆雅诗 嘉兴学院平湖师范学院 本科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