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儿童福利院-尊龙凯时app

尊龙凯时app

宋朝的儿童福利院

发布时间:2023-06-06

|

来源: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为了悼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利迪策村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确定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如今六一儿童节已经成为孩子们快乐的日子,家长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无独有偶,在宋代,官府为了解决社会弃婴,战事遗孤等问题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建成了“慈幼局”这一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儿童福利院组织。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京东提刑韩宗彦曾上书朝廷,“穷苦人家有妇女怀孕了,如果没能力养活孩子,那么国家应该给于救济”,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建议没有得到落实。81年后的南宋绍兴八年,为了休养生息,繁育人口,朝廷正式颁布“胎养令”,下诏:“禁贫民不举子,有不能育者,给钱养之。”规定禁止贫民抛弃孩子,养不起孩子政府给补助。从此乡村与城市的贫困家庭在妇女怀孕 5个月的时候,可以到所在州县官府登记,申请官府救济;而孕妇的丈夫也可以免除一年的徭役,减免相应的赋税。孩子出生后,还可以领取“生育补贴”,帮助家庭减少养育孩子的压力,南宋弃婴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那孤儿的问题如何解决呢?一些地方政府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孝宗隆兴二年(1163年),吴兴知州郑作肃设立了“散收养遗弃小儿钱米所”,资金由官府资助,民间乡绅来管理运营,它是目前有史可考的最早半官半民收养弃婴的福利院机构。

专门收养弃婴和流浪儿童的“慈幼庄”是嘉定10年(1217年)由南宋理学家真德秀在建康府设立,为了保障“慈幼庄”的用度,还专门拨置1300亩田作为慈幼庄的固定资产,订立了完备的管理制度,根据文献记载,四十年后这座“慈幼庄”依然在接收孤儿,持续运营。

受真德秀的影响,淳祐七年(1247年),更加完善的“慈幼局”在都城临安创立,这是史上第一所功能最完备的公立福利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福利院。临安府衙拨出官田 500 亩,将田亩产出作为慈幼局的日常运作经费。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详细记述了慈幼局的运作:“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 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若民间之人,愿收养者听,官仍月给钱一贯,米三斗,以三年住支。”

可以看出,这套体系与后世的儿童福利院非常相似,慈幼局从乳儿养育开始建立一系列保障制度负责把孤儿养大成人,等其有自立能力后,回归社会谋生。如果中间有家庭愿意收养,官方还会每个月给这个家庭现金和粮食补贴。

宝祐四年(1256 年),在临安慈幼局运作成熟之后,朝廷下诏要求“天下诸州建慈幼局”。次年宋理宗又下诏强调:“朕尝令天下诸州置慈幼局……必使道路无啼饥之童。”要求各地严格执行设立慈幼局的要求,一定要杜绝路上出现弃婴的情况”,从此“慈幼局”作为各级府衙的法定职责形成了制度化,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宋代对孤儿的救济制度,让今天的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宽厚与仁爱。

(杭州市上城区社科联  供稿)

网站地图